坦白说这是我近几年来花最多时间去读的一本书,近两个月的时间--回肠荡气、满腹沉重、欲罢不能。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为这样的小说写笔记不免有些班门弄斧的嫌疑,但是不写实在是对不住我两个月读了这样一本好书,好在笔记只是自己的笔记而已。喜欢这本书的,看过了就过了,没有读过且不敢兴趣的,暂且就此止步就是。
阅读篇:
首先我是习惯了从序开始读一本书的,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我读到过的没有序的第二本,没有序意味着作者没有引导,全凭没人认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小说,心里有些忐忑,但是冲着这个名字,冲着这部小说的噱头还是决定一读。
很多评论家说这是一部巨著,是拉丁美洲百年历程的一部缩影 。巨著?当仁不让,缩影?我不太了解拉美的历史,除了某些发展史可以类比,更多的不带那么悲怆吧?前50页--几乎实在翻来覆去的折腾中读下来的,布恩迪亚家族那类似得不能再类似得名字折腾得我晕头转向,50页几乎花去我整整一天的时间,很多时候看半页就得回味一下这个人是谁,更多时候只得翻看前面才能分辨。然而那紧凑得让人窒息的故事情节又容不得有你在情绪上有半点怠慢。
读到三分之一带点魔幻味道的情节虽然是吊足了我的胃口,但是我又开始迟疑这个“百年孤独”,百年可以想见、孤独在什么地方?在这吵吵嚷嚷颇是不平凡的一家谁的身上体现?读到奥雷里亚诺开始策动战争,我心想大抵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会和《Gone with the wind》相类似,靠着战争背景完成这部名著。但是越读到后面我越对自己世俗的看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态度感到鄙夷。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思想境界远远不是《Gone with the wind》能够企及的,喜欢《Gone with the wind》的勿喷口水、我也很喜欢白瑞德,但个人欣赏口味不同我也只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况且玛格丽特·米切尔也没有因此就问鼎诺贝尔,如果不是早亡可能她下一部会比这部好吧! (注:英语很差,之所以用《Gone with the wind》是觉得《飘》景观翻译得很惊艳了,但还是不能具备这个名字的意境美)。言归正传,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而言战争只是他要叙述的历史中的惊鸿一瞥,故事还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不由个人意志转移的紧张继续。
读到一半。特别是当小说初初伏笔渐闲,整个故事的脉络和主旨才开始初见端倪,庇拉尔特尔内拉这个这个见证6代布恩迪亚家族历史的老人、已经洞悉这个家族发展脉络的局外人知情,神采熠熠的告诉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看清了这个家族的发展脉络微笑着对他说“无论她现在在哪里,她都在等着你”证实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你会发现这一切是如此的荒诞不经而又丝毫不能挣脱彼此的命数。
另外有一点和大家共勉,初读这本书,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越写笔记这种感受越加明显,直到写完这篇读书笔记才重新回来加上这一小段,这种熟悉来自于大家最熟悉的小说《红楼梦》,曹雪芹要是活在当代也是能得诺贝尔的吧?二者都是描写家族历史的,不一样的是《红楼梦》构筑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社会关系网,而《百年孤独》没有这个社会关系网,孤独于这个社会生存,这正是百年孤独的孤独来由,如果《红楼梦》是从社会轴向来解析这个家族的兴衰成败,那么《百年孤独》就是从时间轴来解读这个家族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类似得命运。同样,二者都有一种贯穿始终的预示《红楼梦》是贾宝玉的红楼一梦,《百年孤独》是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伟大的各有各的伟大,不幸的作品大多相似吧。
结构篇:
这是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框架中的现代神话。时间的轮回重复,这个家族每一代成员名字的类似,命运的类似都使小说隐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能够脱离这个怪圈的人要么和这个家无关,要么早死、要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升天,最显著的就是雷梅黛丝,两代雷梅黛丝对于这个家族来说都是游离于家族之外的局外人,他们注定不属于这个家族家族.布恩迪亚家族循环往复悲怆命运也不会将领于她们之上。而其他的家族成员无非是孤独的坚守着这一生,这个家族中第一代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后半生在小屋里制作小金鱼,这个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重复着。第6代奥雷良诺上校晚年不停地缝制裹尸布,第4代奥雷良诺第二反复地修理门窗,雷梅苔丝每天都花许多时间洗澡,等等,这些人的行为都与制作小金鱼相似,每人都处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重复之中,各自的行为又互成对照,互成循环,构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小说中的人物姓名与秉性也是循环往复的。布恩迪亚家族中的男性,始终是阿卡迪亚与奥雷良诺的重复或相加,秉性也依次延续,其中隐含的也是时间上的轮回重复。小说中家族里活得最长久的乌苏拉,阅尽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盛衰演变,特别是在她失明之后依旧能够如看得见一般,无非是因为,在她眼里,一切都无非是过去的重复,她惊呼时间在打圈圈,因而她以后永远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她的这种始终如一的对过去的追怀,也是一种时间的重复与轮回。即便是从家族之前第一个乱伦产物“猪尾巴”的人到最后一个乱伦产物“猪尾巴”被蚂蚁吃掉的女婴也不过是循环到了起点。
深层次的原因我解释不好,可是我在百度上搜到的一篇是这样叙述的“如果说历史是一个大循环圈的话,那么,某一时期的现实社会则是依附于大循环圈中的小圈。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决定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结局,一开始就在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密码中预示了,因此,无论这个家族中的成员如何苦苦挣扎,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一百年的兴盛衰败史,更是一百年的时间打圈圈的历史。这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是什么呢?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可以看到,那就是文明程度的低下,政治上的麻木不仁,经济上的贫困落后,思想观念上的保守陈腐。远离科学与文明,自然是使马贡多人百年依旧的内在驱动力。远离科学与文明,自然是使马贡多人百年依旧的内在驱动力。马贡多社会政治的昏聩,是使马贡多陷于轮回重复的第二重内驱力。经济上的贫困是使马贡多停滞不前的第三重内驱力。 面对种种落后与愚昧的现实,马贡多人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时的宁静与淡泊,就是关在小屋里,重复循环着一件事,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自觉的行动走向未来。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是是使马贡多陷于重复轮回的第四重内驱力。”
这篇评论写的很好,不似我只是浅显停留于表面,他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美的社会发展,正像马贡多的历史进程一样是停滞的和孤独的,是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循环往复。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开发最晚的地区之一,哥伦比亚近百年来始终处于封闭、落后、贫困和保守的“孤独”境地。所以,《百年孤独》中的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象征了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美的社会现实。漫长的战争,无休止的党派之争,残酷的资本主义入侵,封建统治下的专制愚昧,构成了二十多个国家的百年沧桑。荒谬的时间循环观念,正是拉美落后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逃避现实,眷恋过去,抱残守缺,民族压迫越重,恋旧情绪愈浓。这种落后的民族精神与心理的恶性循环,正是拉美社会进步缓慢的内在原因。所以,《百年孤独》这个魔幻的世界蕴含了深刻的真实性与现实性,这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既有神奇性又有现实性的基本特征。”我无法有这样精辟且客观深入的总结,我姑且就把这段粘贴下来作为这篇巨著之若以为巨著的对自己的教科书吧。
当然这是一个有一定道理,但是较为“官方”的解读,另外一方面我又有一点点不是和这个评论感情基调截然不同的论调,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百年孤独,我始终对很多东西抱有一种与年龄格格不入的认同,我从来都不认为孤独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可能就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应该叙述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不死进取的劣根性最终会致使灭亡,但是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叫“路归路、桥归桥”,用相对论的理论解释,100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这一百年甚至是成长的历史没有一个绝对的参照物,有谁能够真正去对比所谓进步,当数月编织着百年孤独一个又一个主人公让人瞠目结舌的经历,最终只不过是记忆里浅浅的眷恋,时间会忘记、生活也总在以别样的方式继续。在意的人在意着,忘却的人忘却了,生活不都是在以类似得轨迹循环往复。灭亡很可怕吗?可怕的是人心而已,就事论事,小说里的人物觉得自己悲惨吗?悲惨的只是看客们想当然的认为,那些主人公相比他们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死的时候内心无一不内心安宁、恬静。正是孤独让他们安静、让它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同时也了解他人的内心、了解自己究竟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世界的终点与等待自己的宿命终结之前应该完成什么,然后,孤独让他们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让他们活在自己最绚烂的一刻,永远不死。如同阿玛兰妲在最终得知自己的死期后反而面容安详一样:他们的灵魂在此刻得到了永久的安宁。
人物篇:
鉴于让所有人头疼不已的人物区分和性格剖析问题。我想花点精力梳理,至少梳理一下我认为有必要的人物,希望能对初读这本书的孩子有所帮助吧。
先祖
乌尔苏拉的姨母与叔父结婚生出的长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一辈子都穿宽大的肥腿裤,在最纯洁的童贞状态中度过了四十二年,最后因流血不止而去世了。因为他从出生到长大,身上都带着一条拔塞器似的软骨尾巴,尾巴梢上还有一撮毛。这条猪尾巴他从未给任何女人看过。当一个做屠夫的朋友用肉斧给他砍掉时,这条尾巴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因为这个孩子乌尔苏拉再嫁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以后长时间穿着贞操带不让丈夫靠近,至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禁不住别人的嘲笑“强暴”了自己的妻子,杀了嘲笑自己的人,在命运引导下走向了马孔多,引发了这个家族7代人循环的命运且又与乌尔苏拉当时一直恐惧没有出现的乱伦产物“猪尾巴”循环照应。
第一代 :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個富有幻想和冒险精神的人物,他不惧怕生出异类的传言结婚,沉迷于科学和哲学。这和前面所讲的家族衣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循环异曲同工。因为杀死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之后不堪灵魂骚扰,带着妻子离开了故乡,以超长人的智慧构建起了马孔多。之后由于他的才智超越了他应该存在的时间所以只能发了疯,满嘴拉丁语的他被常年捆绑在栗树下,这个故事主要人物开始淡出他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我完全相信他已经看懂了家族的命运,的后来(二儿媳)曾经几近开始与他有交流,但是由于这个和他们家格格不入的小孩早死,最终也不过是死在了“巴神的世界你不懂”的困惑之中,从疯了以后的抗拒,被绑,安于自己的栗树,临死前被妻子解下来后的习惯性僵直,他孤独的一生就此作罢。随着他的死亡这个家族唯一一个具备创新和开拓的文明的人死了,注定了除了之后建立在他努力基础下的家族辉煌昙花一现开始走向荒诞和循环。
乌尔苏拉
作为的妻子和表妹。布恩迪亚家族(以下简称家族)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人见证了直至第六代家族的兴衰、存亡,从做小饼干开始敛取财产,扩张家族到躺在床上身上布满水蛭,从像部马达不停工作到在失明后将死前开始明白并点名这个家族百年历史里发展的可怕的循环,以及相似每一个人相似的孤独命运,并依照这种一成不变的往复获得了“诡异的直觉”依据这种直觉料理家务。在临死前百岁高龄的她萎缩地像一个胎儿同样也印证了这个家族命运可怕的回到起点的循环。他的一生实际、自律、充满活力,她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来自于对这个家族无穷无尽的努力的奉献之中,相比较其他人,只不过她日复一日做一件事的“频率”要相对低一点而已,就算这样对比她100多年生命,这种重复也足以让人心生畏惧。她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他最终也逃不出这个家族既定的命运,哪怕是她曾跟着吉普赛人失踪了一段时间,同样也还是回到了属于他们历史的起点马孔多。